歷史沿革
「二林」地名的由來,有云移民初拓時,有森林二處,故命名二林,蓋謬誤也。地名真正由來,是自番語譯者,此地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(Babuza)(貓霧拺)二林社(Gielim)所在地。康熙末年間,已有漢人入墾。康熙六十年設堡,名為二林堡。雍正年間分劃出一堡,即深耕堡。乾隆年間,復自深耕堡又分出二林下堡,改原來二林堡為上堡。至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屬台灣府彰化縣二林上堡、二林下堡、深耕堡。日據時期,明治廿八年(光緒廿一年,一八九五年)隸台灣縣(後又改稱台灣民政支部)彰化出張所管下二林上堡、二林下堡、深耕堡。明治三十年,屬台中縣二林辦務署二林下堡、深耕堡,部分屬鹿港辦務署二林上堡。明治卅四年,改為彰化廳番挖支廳二林下堡、深耕堡,部分屬鹿港辦務署二林上堡。明治四十二年(宣統元年,一九0九年),再改隸台中廳二林支廳二林下堡、二林上堡及深耕保。日據後期,本鎮改屬台中州北斗郡二林街。光復後,民國卅四年(一九四五年),改隸台中縣北斗區二林鎮,旋於卅九年底廢區署,改隸彰化縣二林鎮,迄未變更。
人文面積
自然環境:
1、位 置︰本鎮位於彰化縣西南方,地當舊濁水溪下游與魚寮溪之間之濁水溪沖積扇上,東接埤頭鄉,西連芳苑鄉、南鄰大城鄉,北隔舊濁水溪連接溪湖、埔鹽二鄉鎮。
2、地 形︰全鎮略呈橢圓形,地勢平坦,地形完整,為一肥沃平原,其間阡陌縱橫田疇無垠,自成景觀。
3、土地面積︰總面積92.85平方公里(9285公頃),農業耕地面積7806公頃(含台糖公司農場耕地面積1800公頃),實施都市計劃面積38.7公頃。
人口分佈:
1、本鎮面積92.85平方公里,人口數約52,841(103年2月),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569人。
2、本鎮人口數依最近廿幾年間人口統計資料分析︰自民國六十四年(59271人)至八十七年(57625人)期間,足以顯示人口有外流情形,究其原因,乃二林地方生活圈位處彰化平原西南部,距離交通運輸軸偏遠,發展區位不良,聯外交通不便,不利工業發展而農業雖為本地區主要之經濟來源,但由於農業長期不振,收入偏低又缺乏就業機會促成青壯年人口外出謀生。
3、本鎮人口分佈集中於市中心之東和、南光、西平、北平、豐田、華崙等六里,故人口密度較高;其次為振興、萬興、永興等三里,人口分佈顯示不均衡。
掌故逸聞
清光緒廿四年(西元一八九八年);戊戌年,即日本人入據臺灣的第四年,初秋,本省中部發生大水災,二林受到嚴重的災害,損失慘重。
據二林鎮人瑞陳芼先生(芼正確為竹字旁,筆字的簡寫;已故,享年一0五歲)說︰「戊戌年,是他八歲那一年,他已經稍微懂事了。他記得在陰曆七月廿八日那天,大雨傾盆而下,又刮著強風,雨水斜斜的打在牆壁上,而且整天下個不停,由於當時的房屋,大都是由土塊堆砌而成的所謂「土埆厝」,要不然就是泥土牆,以竹片當牆壁,再用泥土攪拌牛糞敷上的。因此,經不起這種強風挾著斜雨的打擊,房子不是倒塌就是入水,廚房裡的柴薪,全部潮濕,不能起火煮飯,本來家家戶戶準備了糯米,要蒸甜糕,以備七月廿九日拜拜之用,結果,受大水的影響,甜糕做不成,也無法做飯,連續好幾天,吃地瓜纖過日子。」
水災過後,陳芼才知道,那次大水災,大水從舊濁水溪(東螺溪)衝出來。該河流從南投縣的濁水往西流,到彰化縣二水鄉的鼻仔頭,往西北方向流經北斗鎮、埤頭鄉進入二林鎮,木往西進入芳苑鄉後,再偏西北方向由福興鄉的麥嶼厝出海。受到那次大水災的侵襲,農田被沖毀三千公頃,二林鎮內的覆鼎金、打銅庄兩個村落被沖毀,挖仔街也被毀去一大半,北勢庄、山寮庄也因而散庄,災害慘重。
由於那次大水災,舊濁水溪從上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溪底,由於舊濁水溪,從埤頭鄉進入二林之後,先是向北流,到二林鎮的萬興地區又轉向西北。水災過後,又出現飛沙問題,沙害的嚴重性,不亞於水災之害。尤其在冬天,刮北風的時候,簡直是漫天飛沙,伸手不見五指。
據陳芼先生說︰「以前舊濁水溪沒有堤防,南岸也沒有防風林,每年冬天,強勁的北風,挾帶著沙,往南邊吹襲過來,二林鎮、芳苑鄉首當其衝,受害最大,不僅農田被覆蓋,有時候連房子也被風沙掩埋,本鎮的舊趙甲、芳苑鄉的草湖村,都曾被迫遷村,鄰近幾個村落的人口,也因受不住沙害,大量外移。」
後來,日本政府,下令由舊濁水溪南岸,大量種植木麻黃樹,當做防風林,飛沙才逐漸被穩定下來。現在,如果從溪湖沿二溪路,經過溪橋進入二林鎮,就會發現,道路旁的農田,盡是沙質土壤,而且沿路盡是木麻黃,到了二林北邊,甚至還形成「綠色隧道」,這就是當年戊戌水災過後,沙害問題所留下來的。
二林蔗農事件
本省農民運動的產生,來自「一九二五(大正十四)年對土地撥付政策推行的不滿,及文協思想的啟蒙,遂使農民由經濟的要求指向政策,變成反帝國主義的實際運動」。在運動本身而言,雖「是一種純粹的經濟問題,但因對手的絕大部分是所謂『殖民者』的日本人,所以它的性質仍是不折不扣的民族運動」。至於總督府編的《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》則認為本省農民運動起源於兩端,一為本島農業的發展大約接近於飽和點,一為台灣文化協會的民族啟蒙運動的影響。此一影響自大正十二、三年(一九二三、四年)前後起逐漸展現端倪,在文化協會幹部等的直接領導之下,首先發展為蔗農對於糖業公司的團體運動,開始具備農民爭議的型態。因此要瞭解本鎮在日治時期發生的「二林事件」,則必須先探究日本對台灣糖業的經營和政策的制定及,以及蔗農與製糖會社的關係,才能得其結果。
二林污水處理廠簡介
彰化縣二林污水處理廠為二林鎮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中的重要核心,該污水下水道系統係依據內政部核定之「彰化縣二林鎮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一期實施計畫」辦理。二林污水處理廠為彰化縣第一座處理民生污水之公共污水處理廠,由內政部營建署協助彰化縣政府興建,建設耗時超過4年,建設費約2.8億元,並於98年9月9日正式啟用。
二林污水處理廠廠址面積約1.99公頃,全期設計處理水量為6,200CMD,收集生活污水,處理方式採氧化渠法,計畫收集區域面積約408公頃,包含大成路、南安路、照西路、文光街、建國路、中正路、斗苑路、長春路、二溪路及三民路等家庭污水,計畫收集區域人口約22,000人。彰化縣政府現亦並辦理用戶接管工程,增加污水收集服務面積,改善二林區環境衛生,提高土地利用價值,同時保護河川及海洋水質,以達水資源永續利用,更可讓居民享有舒適乾淨的生活環境品質。
廠區剪影
|